国产又猛又黄又爽,多姿,免费精东传媒VS天美传媒,午夜sese电影,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網站首頁企業百科 產品百科 技術百科 人物百科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我有新說法
3730 0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1981年9月第八機械工業部并入)、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9年7月成立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2001年7月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科工現由總部、5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11個公司制、股份制企業構成。控股6家上市公司。境內共有570余戶企事業單位,分布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F有職工13.7萬余人,擁有包括8名兩院院士、200余名科技英才在內的一大批*專家和學者,且素質高、年紀輕的科技人員已成為企業創新人才隊伍的主體。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2017年11月21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變更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9月,航天科工集團六大商業航天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

1集團歷史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英文: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 簡稱: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1981年第八機械工業部并入)、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F有5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580余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F有職工12.7萬余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在各類人才隊伍中,先后培養兩院院士15名,外聘12名院士為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顧問,并擁有一大批*專家和學者。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1999年7月,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成立,2001年7月正式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航天科工目前擁有6個研究院、1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職工13余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先后有1599名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形成了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精、作風形象好、敬業精神強的科研生產與經營管理隊伍;擁有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在各類人才隊伍中,現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名,兩院院士8名。2008年,資產總額突破1000億元,主要經營業績指標進入中央企業A類行列。2009年,被評為中國具創新力企業,榮獲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名;是中國質量協會授予的中央企業*質量管理創新基地;同年獲得年度中國管理大會“具價值企業”榮譽等。
2016年5月,國務院*雙創地“企業示范基地”。
2016年世界500強企業*381位。 [3]  8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91位。
2017年7月12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獲國資委2016年度經營業績考核*。
2016年7月2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以27867.3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381位。 
2017年11月21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已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變更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截至2018年9月,航天科工集團六大商業航天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
飛云工程完成了高空太陽能無人機研制,正在開展飛行試驗。快云工程完成了臨近空間浮空器樣機研制。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各自完成了商業公司組建,開展了衛星正樣產品研制,虹云工程技術驗證星計劃年內發射,開展在軌試驗。騰云工程實現了組合發動機模態轉換國內飛行驗證。飛行列車工程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同時,快舟火箭研制和發射服務工作穩步推進,近日將執行商業發射。
航天科工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飛云工程旨在構建基于長航時無人機的空中局域網,依托長航時高空無人機為平臺,重點瞄準應急通信、遙感監測等應用方向。快云工程旨在構建可到達平流層的浮空機動平臺,提供水文地質觀測、重大災情監測、信息支持保障等服務。
行云工程旨在構建低軌窄帶衛星通信系統,可為用戶提供數據采集、信息實時傳輸、數據深度挖掘等綜合物聯網信息服務。虹云工程旨在構建天基寬帶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寬帶互聯網服務。
騰云工程旨在研發可水平起降并多次重復使用的新一代空天飛行器,實現廉價、安全、便捷的空天往返飛行。飛行列車工程旨在研制高速飛行列車,通過近真空管道線路大幅度減小空氣阻力,利用電磁推進技術提供強大的加速能力和高速巡航能力。

2公司領域

航天科工以“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為企業使命,從事著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航天科工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航天防務技術,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飛航導彈武器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與研制生產體系,所研制的國防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導彈武器裝備整體水平國內,部分專業技術達到*水平。
航天科工是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團公司內設4個事業部,擁有6個大型研究院,共計180多個企事業成員單位,近10萬名職工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40%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集團公司將遵循"面向市場,航天為本、科技創新,質量制勝"的指導思想和"用能人、建新制、精干軍、拓展民、科技創新、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在為國防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過程中,努力將自身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高紅衛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 

3基本理念

企業愿景:建設國際航天防務公司
企業使命:科技強軍 航天報國
企業核心價值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企業精神:求實 創新 協同 奉獻
企業工作作風:嚴 慎 細 實
企業發展戰略:軍民融合 創新驅動 人才強企 質量制勝
航天傳統精神: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大力協同 無私奉獻 嚴謹務實 勇于攀登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大力協同 勇于登攀
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戰斗 特別能攻關 特別能奉獻
企業追求:放飛神劍 收獲和平 

4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董事長、黨組書記 高紅衛 
董事、總經理、黨組成員 李躍 
董事、黨組副書記 方向明 
董事、黨組副書記 徐強
副總經理 黨組成員 李洪
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龔波
副總經理 黨組成員 劉石泉
副總經理 黨組成員 宋欣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劉漢濱
副總經理 黨組成員 魏毅寅
黨組成員、總會計師 王云林

外部董事:王慶龍、任旭東、紀喜來、李豐華(按姓氏筆畫排序)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外部董事,聘期至2020年1月。

5社會責任

航天科工肩負著富國強軍的歷史使命,從事著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  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務、信息技術、裝備制造為主業,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系統、飛航導彈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和研制生產體系,所研制的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形成了“以軍為主、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格局和“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以系統總體技術、控制技術、制導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目標識別技術等為代表的航天高技術在國內相關領域具有優勢,許多方面已達到*水平?!按蛟靽H的航天防務公司”是航天科工的發展目標,“放飛神劍,收獲和平”是航天科工對社會的莊嚴承諾。 

6組織機構

總部部門 
所屬企業
上市公司
辦公廳
發展計劃部
科研生產部
科技與質量部
空間工程部
財務部
資產運營部
經濟合作部
國際業務部
人力資源部
安全保障部
審計與風險管理部(法律事務部)
紀檢監察部
黨群工作部(企業文化部)
科技委與信息化部
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防御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
貴州航天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〇六八基地
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河南航天工業總公司
航天科工深圳(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航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培訓中心(黨校)
航天科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
航天科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中國華騰工業有限公司
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工業機關服務中心
貴州航天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航天云網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18] 
航天信息
航天發展
航天晨光
航天通信
航天長峰
航天科技
航天電器

7大事記

·1956年2月,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10月8日,我國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1960年2月,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東風一號”—中國自行制造的首顆導彈發射成功

·1964年6月,東風二號發射試驗成功進行

·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成功研制并發射

·1971年9月,洲際火箭飛行試驗成功

·1980年5月,洲際導彈—東風5號發射成功

·1982年3月,航天工業部成立

·1982年10月,潛射導彈發射圓滿成功

·1984年4月,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1986年12月“航天傳統精神”激勵航天科技工作者

·1988年4月,航空航天工業部成立

·1993年6月,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成立

·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射

·2003年10月,中國載人航天任務成功完成

·2003年11月,“載人航天精神”激勵國人

·2005年10月,“神舟六號”飛船成功返回地球家園

·2007年10月,“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

·2008年5月,“奧運火 航天心”點亮*三極
2008年8月,航天科工“科技奧運”項目成功保障北京奧運會
2008年9月,“神舟七號”任務圓滿成功
2009 年3月,“嫦娥一號”成功撞月
2010年5月,“航天安?!敝ι虾J啦?br>2010年10月,“嫦娥二號”圓滿發射成功

8資質榮譽

有1人榮獲國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4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當選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員,1人獲得國防科技工業杰出人才獎,3人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42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4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9人當選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目前,集團公司擁有8名兩院院士,35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4名專家,59名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先后有1599名專家享受政府特貼。10年來,新增3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62名全國技術能手、31名國防科技工業技術能手、93名國防科技“511人才工程”技能人才和11名“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
集團公司秉承航天傳統文化優勢,大大助推了集團公司改革發展,大大提升了集團公司整體形象。十年來,有1家單位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3家單位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單位,京區近30家單位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另外,近年來還先后有30家單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10余家單位被評為全國*職工之家、職工小家,5家單位被評為全國和諧勞動關系企業。
繼榮獲國資委年度任期“科技創新特別獎”之后,集團公司又被中國企業評價協會評為“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名,創新指數高,榮獲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研發創造特別獎、組織管理獎。擁有中國件發明和實用新型*的集團公司,集團公司國內外申請2498件,發明占63%;截至2008年12月31日,國內外有效717件(其中發明117件),計算機軟件登記206件,有效商標428件(省市商標3件)。
2016年5月,國務院*雙創地“企業示范基地”。 

9研究領域

航天防務

通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和不斷探索,我國的導彈總體水平已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型號已達到同期*水平。戰略導彈、戰術地地導彈、防空導彈、空地導彈、海防導彈等不同類型、不同導引方式、可針對不同目標的導彈武器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我軍應對復雜情況和突發事件,贏得未來高技術條件下防衛作戰勝利的實力。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被譽為中國的“導彈搖籃”,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保障國家和平安定的經濟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建國50周年閱兵式上,集團公司研制生產的多型號導彈方隊威武雄壯地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以及全國人民的檢閱;集團公司研制的防空導彈、航空導彈、海防導彈、艦艦導彈以及飛航式導彈在歷次軍事演習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集團公司直接參與了“神舟”系列飛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研制、生產、測試、監控等任務。固體火箭發動機、衛星有效載荷、星上零部件等多種航天產品成為運載火箭、衛星和載人航天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團公司研制生產的固體發動機,100多次執行戰略、戰術武器和應用衛星飛行試驗任務,創下無一失敗的佳績。
通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和不斷探索,我國的導彈總體水平已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型號已達到同期*水平。戰略導彈、戰術地地導彈、防空導彈、空地導彈、海防導彈等不同類型、不同導引方式、可針對不同目標的導彈武器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我軍應對復雜情況和突發事件,贏得未來高技術條件下防衛作戰勝利的實力。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被譽為中國的“導彈搖籃”,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保障國家和平安定的經濟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建國50周年閱兵式上,集團公司研制生產的多型號導彈方隊威武雄壯地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以及全國人民的檢閱;集團公司研制的防空導彈、航空導彈、海防導彈、艦艦導彈以及飛航式導彈在歷次軍事演習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2008年1月8日,在隆重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集團公司“9409工程”榮獲此次大會的高獎——特等獎。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是集團公司的支柱產業,通過多年的建設,集團公司在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2007年度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中名列73位。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
近年來,集團公司瞄準航天技術發展前沿,緊緊地把握未來市場需要,致力于固體運載火箭,小測控的系統研究與開發,以實現低成本、高可靠、可移動和快速進入空間為目標,努力拓展航天事業發展新途徑。經過多年的發展,集團公司自主研發的全固體*一號運載火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小型運載工具;集團公司參與的中歐“伽利略”項目建設目前已取得了重大進展。
集團公司是國家小型衛星地面接收系統的主要供應商,已建立起衛星應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運營服務體系。集團公司研發的無人機系列,無人船系列和近地空間飛行器系列取得了突破,并成功將集團公司研制的無人機運用于“神六”載人飛船發射前的氣象監測和環境測評;集團公司研發的我國*的車載、船載等多種平臺下的移動式衛星信息、數據傳輸轉播車(“動中通”)和VSAT衛星通信工作站,在汶川抗震救災過程中服務于中央領導同志和省市領導現場指揮,并及時恢復了多個受災嚴重地區的數據傳輸;集團公司還與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合作,在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6500米處建設了世界高的移動通訊基站,成功實現了珠穆朗瑪峰與全球的無障礙自由通訊。
集團公司擁有被朱镕基總理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造發明”的防偽稅控系統,為打擊偷稅漏稅、增加國家稅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集團公司研制生產的接觸式、非接觸式IC卡、抗惡劣環境計算機、虛擬VPN、城市消防無線報警系統、公安業務信息化系統、奧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100KW短波廣播發射機等都在國內處于水平。
集團公司研制生產的雷達設備其技術、質量都處于國內水平,在氣象觀測、交通管制、精密測量等眾多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多普勒相控陣雷達為“神舟”系列飛船的順利回收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汶川地震災區,集團公司新近研制成功的全天候工作的機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SAR)測量系統為國家抗震減災指揮部門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裝備制造

集團公司現擁有導彈控制系統仿真、目標與環境電磁散射輻射特性、目標與環境光學特性、毫米波亞毫米波制導、計量與校準技術等6個國防科技重點試驗室,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9個,并建成了分布在全國22 個省、市、自治區的省市級高技術企業、產學研聯合開發示范基地以及現代化科技園區近20個。
集團公司在光機電等相關專業和領域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在將航天高科技技術移植于成套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和可再生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
鳳凰山洗煤廠集散控制系統、CYA-5000分布式控制系統等享譽全國;友力2000系列集散控制系統;鋼骨架塑料復合管被專家譽為“國內*,國際”;HS系列循環硫化床鍋爐控制系統、潤滑油自動罐裝控制系統、啤酒發酵糖化微機控制系統、食品真空冷凍干燥設備等處于國內水平。與南非合資生產的旋臂式振動掘進機改變了傳統隧道、煤礦巷道開采方式,節能,安全可靠,大大減少了礦難人身傷亡。
工業廢水自動處理系統、大型封閉式垃圾轉運站、汽車雙燃料節能環保系統、環保檢測設備、協同水處理系統合木塑合成環保板材、各種復合管材、鋼塑門窗等一大批環保節能產品已投放市場。
特種車輛及汽車零部件是集團公司裝備制造中具有較強實力的民品。以機場加油車為代表的特種車輛成為國內替代國外進口同類車輛生產單位,與日本、韓國合資生產的多種高空作業車、道路清掃車、壓縮式垃圾車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占有較高*,并擁有年產15 萬臺汽車發動機的能力。集約生產出各種輕型貨車、輕型客車、油罐車、運鈔車、清潔燃料汽車、野外作業炊事車、遠程醫療車、衛生防疫車、深冷及耐強腐蝕車等130 余種功能各異的特種車輛。其中野外作業炊事車、遠程醫療車、衛生防疫車等在汶川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國家支持的軍民結合產業項目——重型平臺運輸車系列(75 噸—95噸以上)在港口、運輸、造船、鋼鐵等行業載重作業中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壯漢”。與白俄羅斯共同研制開發的大型載重車底盤替代進口成為我國載重車中的*。

10成果

擁有中國件發明和實用新型*的航天科工成立10年來,共申請國內外2498件,其中發明占63%;截至2008年12月31日,擁有國內外有效717件、注冊商標428件、計算機軟件登記206件。2008年度,航天科工在*軍工集團公司中,國防*排名,發明**三。2009年4月18日,航天科工在各軍工集團公司中頒布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航天科工負責研制和參與的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發明獎。航天科工成立以來,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0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00余項。
2018年7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重點發布了航天超級服務器、航天超級數據庫一體機、航天超級存儲陣列三類大型國產化信息技術設備,以及“天熠”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海鷹翼輝”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科斗”安全移動操作系統三類小型國產化信息技術產品,并全面展示了航天科工在國產化信息技術領域的整體能力和新成果。

11產品

航天防務
TD-2000B彈炮防空導彈武器系統
FL2000近程輕型防空導彈系統
FM-90N反導型近程艦空導彈武器系統
FM-90反導型進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
KS-1A地空導彈武器系統

12企業文化

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時,航天科技工業培育形成了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和繼承發展,是偉大的民族精神與航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航天事業之魂,也是中國航天企業文化之魂。
1956年10月8日,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前身-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提議,經主席、*總理批準,確定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 "自力更生"精神孕育了中國初的航天精神。1986年底,當時的航天工業部黨組對航天精神進行了提煉和歸納,提出了"自力更生、大力協同、尊重科學、嚴謹務實、獻身事業、勇于攀登"的航天傳統精神。以后根據聶榮臻副總理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的精神,結合航天科技工業的具體特點,對航天傳統精神作了新的概括和提煉,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
1999年9月18日,在建國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隆重召開了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同志在會上提出并精辟闡述了在"兩彈-星"研制過程中形成的"兩彈-星"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2003年11月7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召開的慶祝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胡錦濤指出,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在長期的奮斗中,中國航天工作者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胡錦濤把載人航天精神進一步概括為: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

13卡通形象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微信卡通形象——航小科于2015年初發布,由北京航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設計。
2017年6月,航小科獲得央企卡通形象互動獎。 

14未來發展

航天科工大力實施軍民融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人才強企戰略、質量制勝戰略,在國防武器裝備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績。先后為國家提供了幾十種性能*的導彈武器裝備,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在載人航天工程等多個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航天科工致力于走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之路,在信息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重大軍民結合技術產品,自主研制的防偽稅控系統、奧運安??萍枷到y、南水北調仿真系統、應急救援裝備的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著眼于“大防務”、“大安全”理念,成功地進軍了非傳統安全領域。在抗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過程中,航天科工發揮整體優勢,向災區提供多種應急救援裝備,關鍵時刻發揮了中央企業“頂梁柱”的作用。
近年來,航天科工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注重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的培養,積極推進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已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試點單位。近年來,航天科工負責研制和參與的項目多次獲得重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發明獎。航天科工成立以來,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7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00余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航天科工將始終秉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牢記責任,不辱使命,在為國防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過程中,努力將自身建設成為國際航天防務公司。

15央企風采

航天科工研制出新型定位電子腕帶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706所成功研制出新型定位電子腕帶產品,該電子腕帶產品采用CSS線性調頻擴頻通訊技術、AES安全加密技術和TDOA算法,可以實現人員的自動識別與定位,具有功耗低、定位精度高、抗*力強、安全保密性好等特點,定位精度達到1-3米,遠高于市場上同類產品,處于國內水平,即將投入市場。
該產品申請的腕帶防拆國家技術,可提供在押人員逃脫霎時報警功能,充分滿足監獄等場所特殊人員監管的要求。同時具備集成溫濕度、振動等多種傳感器的擴展功能,可廣泛適應在司法、礦井、特殊人群看護等不同行業的需求。
航天科工毫米波測云雷達占據國內市場地位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成功中標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毫米波測云雷達項目,這是該所為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提供產品。毫米波測云雷達是一種新體制的氣象雷達,代表著氣象雷達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2006年二十三所研制出國內部機動式多普勒雙偏振毫米波測云雷達,截至目前國內僅生產8部左右,其中二十三所就承制了4部,分別為國家氣象局、中科院服務及出口韓國,穩穩占據國內市場地位。
毫米波測云雷達是隨著雷達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雷達應用。2006年,二十三所在沒有任何技術可借鑒的情況下,為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了國內部機動式多普勒雙偏振毫米波測云雷達,打破了國外壟斷,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交付并參加了華南中尺度暴雨外場試驗,引起國內有關氣象部門領導和專家的廣泛關注,為后續的市場開拓打下堅實的基礎。2012年中國氣象局再次和二十三所簽訂了一部毫米波測云雷達項目。2013 年3 月,二十三所研制的毫米波測云雷達邁入國際市場,在與德國、美國的有關公司競標中,贏得了韓國氣象局整套合同。該雷達已經抵達韓國,在韓國氣象局重大災害天氣研究所(NIMR)寶城郡氣象站正式投入試運行。
毫米波氣象雷達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體制雷達,利用毫米波波長短的特性,可以探測出雷達上空高度15 公里內,范圍約3000 平方公里內的云和霧的特征??梢苑治鲈屏看笮 ⒃苾群?、云內水滴活動趨勢(是否具備下雨條件,為人工降雨提供決策依據)、是否含有冰雹(為人工消雹提供決策依據)、云內含水的溫度(出現低于零度的過冷水時,飛機在飛過該云時將會在機翼上結冰)、霧的特性(可以判斷霧的發展趨勢、霧團大小、范圍)等一系列的特征,可為大氣科學研究、云自動化觀測、人工影響天氣、機場氣象、軍事氣象等提供保障。 [25] 
航天科工成功研制耐高溫二氧化硅電纜組件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成功研制了耐高溫二氧化硅電纜組件,該電纜組件能夠承受1000℃高溫,產品性能達到了國內水平。該電纜組件的成功研制,*了國內耐1000℃高溫電纜組件的空白,產品性能達到了國內水平,同時,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今后,203所會將該類產品系列化,更好地滿足用戶不同層次的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國防經濟建設。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編輯區域


相關產品RElAT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