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科技動態】K因子是描述鈑金折彎在廣泛的幾何形狀參數情形下如何彎曲/展開的一個獨立值,也是一個用于計算在各種材料厚度、折彎半徑/折彎角度等廣泛情形下的彎曲補償(BA)的一個獨立值。圖4和圖5能幫助我們更深刻了解K因子的詳細定義。

在鈑金零件的材料厚度中,存在著一個中性層或軸,鈑金件位于彎曲區域中的中性層中的鈑金材料既不伸展也不壓縮,也就是在折彎區域中不變形的地方。在圖4和圖5中表示為粉紅區域和藍色區域的交界部分。在折彎過程中,粉紅區域會被壓縮,而藍色區域則會延伸。如果中性鈑金層不變形,那么處于折彎區域的中性層圓弧的長度在其彎曲和展平狀態下都是相同的。所以,BA(折彎補償)就應該等于鈑金件的彎曲區域中中性層的圓弧的長度。該圓弧在圖4中表示為綠色。鈑金中性層的位置取決于特定材料的屬性如延展性等。假設中性鈑金層離表面的距離為“t”,即從鈑金零件表面往厚度方向進入鈑金材料的深度為t。因此,中性鈑金層圓弧的半徑可以表示為(R+t).利用這個表達式和折彎角度,中性層圓弧的長度(BA)就可以表示為:
BA = Pi**(R+T)A/180
為簡化表示鈑金中性層的定義,同時考慮適用于所有材料厚度,引入K因子的概念。具體定義是:K因子就是鈑金的中性層位置厚度與鈑金零件材料整體厚度的比值,即:
K = t/T
因此,K的值總是會在0和1之間。一個K因子如果為0.25的話就意味著中性層位于零件鈑金材料厚度的25%處,同樣如果是0.5,則意味著中性層即位于整個厚度50%的地方,以此類推。綜合以上兩個方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8):
BA = Pi(R+K*T)A/180 (8)
其中幾個值如A、R和T都是由實際的幾何形狀確定的。所以回到開始的問題,K因子到底從何而來?同樣,回答還是那幾個老的來源,也就是鈑金材料供應商、試驗數據、經驗、手冊等。但是,在有些情況下,給定的值可能不是明顯的K,也可能不完全表達為方程(8)的形式,但無論如何,即使表達形式不完全一樣,我們也總是能據此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
在鈑金折彎計算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調試到K因子。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調試K因子呢?因為SW中非90度角折彎扣除只有計算扣多輸入,這樣就會很麻煩,為了不去技術非90度折彎扣除值所以采用K因子代替,那么如何準確指導不同板厚的K是多少了?這就需要調試了,以下分析如何調試:
1.第一步確定不同板厚實際當中所需要扣除的值是多少,比方說鐵板1.5厚度的6倍刀操扣除的值是2.5MM。
2.第二步SW中的調試K,在畫鈑金的時候統一設定內R為0.1進行調試,因為內R不同K值展開不同,這點要注意了,所以統一內R0.1進行調試,那么有些人就問了,調試完遇到內R不是0.1那不就沒有用了?這時不是0.1得需要改到0.1進行展開就可以了;
3:第三步調試階段,在SW中折彎一個10*10板厚為1.5的90度角內R為0.1,折彎扣除設置為2.5得到的展開是17.5MM;
4:第四步講設置的折彎扣除改為K因子,先設置大概得數值比方說0.3,得到展開肯定不是17.5,那么一次去試試K值,直到展開為17.5,這樣K值調試到0.23剛剛好展開為17.5MM了;
5.以此類推調試出不同的數值統計表中就可以了。
(原標題:鈑金展開是K因子還是折彎扣除?應樣調整?)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