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國內新聞】技術改造是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山東省聊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錨定制造業強市建設目標,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智能化技術改造三年行動,深入挖掘工業技改需求潛力,積極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提升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1-2月份,聊城市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9.2%,高于山東省平均28.3個百分點,居山東省第2位。

“點”上聚力,推動技改項目提檔升級
一是加強項目儲備。按照“四個一批”的原則,加大技改項目的謀劃、建設和推進力度, 建立工業技改項目儲備庫,精準篩選一批投資規模大、改造成效好、拉動作用強的技術改造項目作為市級重點工業技改項目,入庫項目到達380個。準確把握政策導向,最大限度爭取政策傾斜和扶持,55個項目列入省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導向目錄,14個項目納入省“技改專項貸”項目儲備庫,6個項目列入全國工業投資重大項目庫,為推動工業技改提級增效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完善推進機制。優化完善技改項目入庫標準,實行動態管理、梯次推進、滾動實施,加強技改投資監測分析,精準把控投資運行態勢。緊盯重點項目,線上調度與線下調研相結合,準確掌握項目建設進度。2022年,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728個,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2%,高于山東省平均24.7個百分點。
三是強化跟蹤幫扶。實施技改項目幫包責任制,建立項目情況“周報告、月調度”制度,強化對省、市重點技改項目的“一對一”指導幫扶和“點對點”跟蹤服務。加大對土地、資金、能耗等資源要素的統籌力度,定期組織發改、統計等部門協調解決技改工作推進和項目建設中的問題,為工業技改投資平穩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線”上貫通,構建工業技改生態體系
一是創新技改推進模式。整合資金、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的供給和保障,從“一縣一策”全面覆蓋,到“一業一策”“一園一策”重點推進,分類施策、精準發力,搭建企業、技改服務商、金融機構等要素對接互動平臺,營造“產學研用金政服”合力助推企業技改的濃厚氛圍。組織召開“技改升規”“技改沿黃行”“百園技改”等智能化技改要素對接會20場,整合各類服務商800余家,服務企業2000余家。
二是搭建技改服務平臺。探索建立技改服務產業園,成立“智改數轉”服務商產業聯盟,舉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高峰論壇,促進智能化技術、人才、資金、項目的對接交流,帶動產業上下游重點企業研發、制造、管理、服務數字化能力整體躍升。智改數轉企業產效平均增長30%以上,主導產業數控化率達90%,建成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16家。
三是開展技改診斷服務。為解決企業“不會改、不能改、不愿改”的問題,組織行業專家、技改服務商開展重點行業智能化診斷。鼓勵企業圍繞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等重點領域,實施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綠色化技術改造項目。上線“聊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測評系統”,已對600余家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面”上拓展,激發轉型升級發展活力
一是強化政策激勵。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出臺《聊城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設備獎補實施細則》,對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按照設備(含軟件)實際購置金額不超過10%的比例給予支持,單戶企業最高支持200萬元,全力爭取省技改設備獎補、“技改專項貸”、股權投資等政策。2022年,兌現省、市獎補5759.5萬元,扶持工業技改項目79個,拉動總投資112.7億元。
二是深化生態協作。圍繞有色金屬、綠色化工、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集群,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集精益化、智能化、數字化多元融合的轉型升級服務。建成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3個,接入企業2392家、設備5.4萬臺,帶動行業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建成冠縣冠宏、臨清興運“一綜一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接入企業300家,實現企業間高效協同和供應鏈精準對接。
三是完善要素供給。在土地方面,支持“零增地”智能化技改項目,在符合城鄉規劃、安全生產、消防和環保等要求前提下,其增建面積部分不再增收土地出讓金和土地價款差額,并享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減免政策。在資金供給方面,鼓勵金融機構優先將智能化技改項目企業列入授信計劃,采取創新金融產品、簡化審批手續、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予以支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