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猛又黄又爽,多姿,免费精东传媒VS天美传媒,午夜sese电影,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機床商務(wù)網(wǎng)>人物訪談>專家學者>東北工人老楊:開著紅旗上班 傳承時代“技藝”

東北工人老楊:開著紅旗上班 傳承時代“技藝”



2016年12月24日 08:58機床商務(wù)網(wǎng)點擊:6289

  【中國機床商務(wù)網(wǎng) 專家學者】“楊師傅,來啦!”一看到這輛紅旗車,沈陽鼓風機集團的門衛(wèi)小伙就打了個招呼,沒有多余言語,直接放行,因為廠里的紅旗車老楊是獨一份,仿佛一個年代的旗幟。
 
  老楊叫楊建華,今年63歲,是沈陽鼓風機集團的技師。2007年,他憑借離心壓縮機機殼拼裝制造技術(shù)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像他的紅旗車在廠里一樣,在遼寧也是獨一份。老楊也是典型的東北工人,一雙手布滿老繭,手背上還有些水泡,粗糲、有力。但就是這雙手,領(lǐng)銜制造了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型離心壓縮機外殼。
 

見到老工人楊建華師傅,記者便用熟悉的鄉(xiāng)音與他聊了起來
 
  如今的東北工人什么樣?老楊就坐在我面前。
 
  數(shù)九寒冬,沈陽極冷,走在路上都不由得打冷顫。但這幾天,老楊只要沒事兒,就來工作室看看,忙活著新工人培訓的事兒。在退休前,他似乎在急切地想完成一件大事兒。工作室是他離開一線后,操辦的帶徒傳藝平臺,老一輩幾代工人的焊接手藝都裝在老楊心里。
 
  追憶:大錘情懷
 
  在沈陽鐵西北一中路的中國工業(yè)博物館入口處,懸掛著的一個巨幅相框。它由近千張各個年代東北工人的影像照片拼接成。圖片中故事的主人公們,或工作、或?qū)W習、或被表彰......構(gòu)成了那個年代數(shù)十萬個東北工人的生活印記,也是那時工人們投身生產(chǎn)勞動的歷史縮影。
 
  而這樣的照片,老楊也有一張。戴著大紅花、一身灰格西服、純白的襯衫、配上花色領(lǐng)帶,這是那個年代工人時髦的一套搭配。
 

老楊80年代的工人老照片(左)
 
  “咣、咣!”綠底白框的工人照蓋上大紅戳,時間似乎就此定格在上個世紀80年代。老楊清晰地記得,這張攝于1987年的照片是當年由沈陽市彩色照相服務(wù)中心印制,贈給沈陽鼓風機廠先進生產(chǎn)工作者留念的。
 
  而從當初的“豆芽菜”到如今年代的大國工匠,老楊走過一條漫長的路。剛?cè)霃S那年,身小體弱的老楊被分配到了鉚焊車間,當上一名鉚工匠。
 
  而對于鉚工匠來說,大錘是必須用到的工具。“每天我都提前一個小時到廠,車間外有個專門練大錘的粗木樁,每次練的時候,把粉筆頭擺在木樁上。”老楊說,這一練就是三年,直到他學徒期滿。“我來的時候就是小孩,啥也不懂。”現(xiàn)在的老楊,鬢角已是一片斑白。
 
  “小子,好好干,大錘就交給你了。”熱熱鬧鬧的歡送會后,老楊的師傅退休回了山東老家。
 
  “掄起的大錘才有魂”,老楊總記得師傅說過的這話。一天,考驗來了。沈鼓車間要急轉(zhuǎn)運出一個重50噸重的結(jié)構(gòu)件,但是卻由于吊裝不慎,零件的圓口遭到磕碰,局部尺寸變形。“我那時合計著能不能用冷錘錘技制服它。”他解釋說,冷錘,一種不常用的錘法,運錘角度是否到位、力度是否合適,都特別有講究, 工友們在凝神屏息中,期待著。
 
  老楊站定位置,扎穩(wěn)腳跟,猛吸口氣,集中全身力量于手臂,將手中的大錘掄向空中,落在預(yù)定的著點上。記者問:結(jié)果怎么樣?老楊自豪地回答,那還用說嗎?
 
  轟隆隆的機械聲,在今天的沈鼓車間沒有停歇過。不過,鉚工卻隨著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被先進的數(shù)控設(shè)備所取代,大錘也成為了輔助工具。
 
  于是,大錘便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老楊還是會天天回車間看看。去了工廠,跟工友們嘮嘮嗑,看看新產(chǎn)品,但是看到舞錘的人,他還是會心生惦念。
 
  續(xù)寫:老工人新力量
 
  老楊確實累,但至于累成啥樣,他的老伴說過,丈夫每天回家看著很憔悴,坐在沙發(fā)上,沒一會就睡著了。但老楊覺得這活兒干得有意思。肩靠機床,一身藍工裝,技乎其道。工業(yè)時代的故事里,不會少了像老楊一樣東北工人的身影。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那段苦日子,老楊總能和工友一起找點樂趣兒。“那個年代,我們每個月都有半斤肉票,只要拿到這肉票,我就和工友們?nèi)ド痰曩I肉,一點瘦肉都不帶,全得是肥肉。”老楊說,那時一到中午休息時間,他便與值班的工友們,將去型的鐵零件放在大焦炭爐里燒紅,然后把裝有肥肉的飯盒內(nèi),擱上酸菜,再把飯盒扔在燒紅的鐵零件上“咕嘟”。
 
  這邊,爐火上飄著肥肉酸菜的香味;那邊,工人們喊著勞動號子賣力打鐵、焊接。有時,甚至一根腌制的、泛著結(jié)晶的咸黃瓜,他們就飯都能吃一個星期。
 

過去東北工人老照片
 
  日子細水長流,生活日新月異。如今,只專心做“楊建華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老楊,只要一得空,就會去參加一些社區(qū)的文藝表演活動。脫下藍工裝,穿上黑西服、打上紅領(lǐng)結(jié),不再是滿身油膩的“大老粗”,這位63歲的東北老工人拿手的主打歌,一定是那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对蹅児と擞辛α俊贰@蠗钫f,沒事兒聽聽這些老歌,也不是回憶什么,就是覺得有股子勁兒。
 
  在20世紀90年代,沈鼓接到一家美國訂單,而這訂單的要求卻是一項技術(shù)難題,把150多個零部件拼裝成一個高3米、長4米、寬3米、重20噸的機殼。沒有類似的資料可學習,沒有現(xiàn)成的零件設(shè)備可利用,倘若機殼一旦發(fā)生變形,直接損失就是上百萬元,這活兒老楊也是頭一次遇到。
 
  夜深人靜,老楊為了趕這工期進度,一個人半夜蹲在機殼切割進出氣孔,鉆進進氣箱拼裝導葉,還得騰出手切割焊接。大夏天,焊接溫度達到200多度。“ 那時焊光給我打的那個疼勁兒,半年都沒緩過來啊!”他說。
 
  時間總是能夠給人答案,但似乎又沒有什么結(jié)果。老楊有時也會感慨,過去的年代自己做起焊接活來,連著好幾宿的連夜趕工,現(xiàn)在想想都怎么熬過來的呀?
 

80年代由機械部頒發(fā)的技術(shù)工人合格證,老楊依然存留至今
 
  他握實長滿老繭的雙手,望向窗外,思索良久。
 
  2008年1月,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鏡頭和閃光燈對準了老楊,他在來北京領(lǐng)獎前特意染了黑發(fā),皮鞋擦得锃亮。在揭曉的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名錄上,3名普通工人和農(nóng)民榜上有名--老楊是其中的一位東北老工人,同時也成為獲此獎項的中國第二位生產(chǎn)一線的普通工人。
 
  拿著廠里獎勵的轎車鑰匙,老楊笑得合不攏嘴。但是直爽的老楊說:“現(xiàn)在是高興,上去做報告的時候說手不抖那都是假的。”
 
  傳承:一位老工人的別樣“匠心”
 
  老楊要退休了,但他心里還有好些期待。“我太喜歡這些小伙子們了,如果我將40年的經(jīng)驗傳授給他們,那中國未來新興工業(yè)的發(fā)展還有啥愁的?!”如今東北的工業(yè)基礎(chǔ)是他們一代又一代工人,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打造起來的,青年一代工人到底能不能繼續(xù)扛起這份責任呢?對老楊而言,傳承比埋頭干活兒更重要。
 
  “70年代以后,大錘輪得再好,但干得活兒都很粗糙。”老楊說,老工人的一切工藝必須適應(yīng)企業(yè)的發(fā)展,一旦產(chǎn)品升級,我們的技術(shù)水平就得更新?lián)Q代。
 

東北工人老楊:開著紅旗上班 傳承時代“技藝”
 
  與老楊同在沈鼓工作的80后工人蘇凱,正是新時代工人的縮影:高學歷、高技能、甚至是高顏值。在他眼中,從事車、鉗、銑、焊的根本不是什么“大老粗”,雖然挺臟挺累的,但是咱玩的是技術(shù)范兒。
 
  “學徒學徒,3年為奴”。每個時期的東北工人師傅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長處,老楊說,過去咱為學技能,給師傅打水、送飯盒、倒洗腳水、準備各種工具,任勞任怨。而80后小蘇在進廠和師傅學手藝時,和老楊師傅的“境遇”一樣,這是“規(guī)矩”。
 
  但不同的是,在老楊那個年代,焊接工藝,用的都是一些老式的焊接設(shè)備,是通過老焊工們的一根一根焊條操作下來的,干起來很辛苦。
 
  “我們現(xiàn)在這些焊接工藝,都是通過操作大型的焊接自動化設(shè)備,操作簡單,生產(chǎn)效率很高。” 80后的小蘇告訴記者,他現(xiàn)在也開始帶徒弟了。他說,90后徒弟好玩,有時他也得充當黑臉“包公”。
 
  而今年63歲的老楊,干這么些年腰一直不太好,如今蹲下去做焊活十分鐘就起不來了。但他不怕,因為還有更多地70、80、90后的東北新一代工人們傳承著他的焊接手藝,甚至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玩兒出新焊法。
 
  在采訪結(jié)束時,老楊給記者露了一手,唱幾句他喜歡的一首歌,屬于工人的歌。沒有話筒、沒有配樂,老楊唱得“有股子勁兒”,就同他在做焊活兒一樣心無雜念。
 
  “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夜工作忙,嘿,每天每夜工作忙。蓋起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呀么變了樣......”
 
  (原標題:東北工人老楊:開著紅旗上班 傳承時代“技藝”)
 
(本文來源: 央廣網(wǎng)(北京))

分享:
全年征稿/資訊合作聯(lián)系郵箱:2056841617@qq.com 在線投稿:
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訪談列表-品牌招租
訪談列表-蘇州金馬
今日焦點

圖說機床

更多>>
DMC2025中國國際模具裝備展閉幕

DMC2025中國國際模具裝備展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