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未來制造業和信息化將會高度融合
閱讀:721 發布時間:2013-8-6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未來制造業和信息化將會高度融合,通過信息化手 段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在制造企業中的制造環節把人的不可控風險轉化 為系統的可控風險是企業信息化能夠解決的重點。就我 國裝備制造業而言,信息管理系統將*地進入企業的各個環節,通過信息化潤滑整個組織的管理,從而提升效益。
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業務需求在信息化建立之初,企業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業務部門對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解不夠,對于管理信息系統能給自己的業務帶來什么并不明確。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目前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而信息系統難以滿足業務部 門的需求這一問題卻日漸凸顯。 對于這一問題,其解決途徑就是增加投入和限制需求。增加人力和資金的投入,擴展管理系統的運營能力從 而解決需求膨脹問題。而限制業務部門的需求是IT部門 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手段。因為業務部門對于系統提出的需求有一部分是無效需求,而辨識這部分無效需求,從企業的宏觀戰略出發找出業務部門zui重要、 zui緊迫的需求將取得雙贏的效果。應按照公司整 體戰略規劃作出各事業部的IT發展規劃,從而將各業務部的需求進行排序,有的放矢地解決需求擴張問題。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工程機械設備上,在降低企業的服務成本方面成效顯著。比如國內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三一重工,其推出的企業控制中心(ECC)系統,通過在每臺機子上安裝智能終端,將設備的狀態隨時反饋到監控中心,無論客戶在哪里,都可通過遠程故障診斷,就近派工,在極大的降低了服務成本的同時,快速的提高了對客戶的服務效率。
一些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時,片面地認為一套軟件工具就能解決企業所有的問題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軟件能夠推動編碼統一、一定程度完善基本流程,例如用MRP,算算采購計劃還能應付,但涉及到深入的制造和供應鏈管理就會遇到問題。例如制造過程不去優化、任憑企業按傳統模式合批下料、合批加工,那么系統算出的制造計劃在車間生產環節就難執行下去,企業被迫繼續用手工的車間作業安排,被迫依靠高在制、高庫存和低準時交貨率應對市場。這也說明單純依靠軟件對于管理模式的優化力度有限。將組織優化、業務流程梳理、生產物流匹配方式、生產節拍、設備布局、裝配方式全面梳理與管理系統軟件相結合,將為工程制造企業帶來巨大的管理價值。
公司通過對各主機制造企業進行研究后,對重點核心業務流程進行了梳理、優化和固化,經過多輪的討論和沉淀,zui終形成了徐工集團的管理DNA。徐工集團以提 煉完成的9個管理DNA和統一的項目實施方法論為基礎,大刀闊斧地推進信息化建設,2010年用4個月時間家公司同時上線15個模塊,2011年用 10個月時間同步上線7家單位,打造完成徐工集團上市公司全價值鏈統一管控平臺,創造了業界奇跡。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平臺。2012年通過呼叫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促成銷售20億元,用信息化手段試水“鼠標+工程機械”創新營銷新藍海,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創造新的市場增長點。
加快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2010年徐工集團設立了國內工程機械物聯網應用研發中心,開展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相關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在車輛位置監控、車輛工作性能檢測、健康狀態評估、故障診斷與預警、遠程維護、主動服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