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淺析國產加工中心的發展現狀
閱讀:4725 發布時間:2016-6-12 近10年來,我國加工中心的產量穩歩增長,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加工中心的產量直線上升,連上臺階。盡管如此,國內加工中心的生產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下面本文對加工中心現狀做了簡要的分析。
一、品種、規格與檔次
目前,國產加工中心的主要品種是立式加工中心和臥式加工中心。為市場提供的產品主要是立式加工中心。其規格(是指工作臺寬度,單位:mm)一般為300、400、500、630和800。其中,前三種屬于較小規格產量較大;后兩種屬于中大型產量較小。目前,國產立式加工中心擁有的規格基本上覆蓋了中小型立式加工中心的規格范圍。
在我國,人們習慣上把數控機床按其技術水平的高低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所謂數控機床是指高速度、高精度、五軸聯動和工藝高度復合化的數控機床,包括部分重型機床;而所謂低檔數控機床主耍是指以步進電機驅動為主要特征的幵環控制的經濟型數控車床、鉆床和銑床,其精度和速度都不高;其他數控機床則屬于中檔敉控機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通川普及型數控機床。國產加工中心大多數產品的檔次屬于此范疇。
二、技術狀況
技術路線:目前,國內企業幵發加工中心采用的技術路線一般是:整機設計獨立進行,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主要由國外配套;基本零件的成套一部分由國內專業廠完成,一部分則由制造企業自已完成;主機裝配、機電聯機調試與運行試驗均由制造企業完成。在這條技術路線下,產品開發的關鍵技術表現為加工中心的整機布局,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選型,PLC軟件開發和機電聯機調試。
三、配套狀況
加工中心的配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化生產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和地區生產加工中心的實力和水平。加工中心的配套件是指能獨立完成機床某一功能的部件(也稱功能部件)或標準件,是加工中心的單元技術。
四、質量狀況
20世紀70年代我國研制的加工中心,多數因配套件和設計、制造的缺陷而不能正常使用。進入80年代后,由于引進了日本FANUC、德國SIEMENS等公司的數控系統、直流進給何服電機和主軸電機及其伺服單元之后,數控系統的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整機而言,可靠性還不夠高。其故障主要來自:一是由強電和弱電組成的電氣系統;二是液壓氣動系統,主要是元件質量差,密封或動作不可靠;三是刀庫、機械手不能穩定工作;四是冷卻、排屑和整機防護,表現為防護性能差;五是機床的主傳動系統,高速時噪音大、溫升高、精度不穩定等等。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加工中心技術的進步和配套的完善,國內生產企業注意到了采用標準功能部件來取代產品的某些部件,同時優先選擇世界公司的產品(如:數控系統、滾動直線導軌、滾珠絲杠、軸承、ATC裝置、液壓氣動元件、電氣元件II[撿測元件等)作為配套,提高了國產加工中心的檔次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與國外同類產品的差距。
當前,國產加工中心的可靠性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依然不高。除此以外,還有整機防護與密封、外觀粗糙、整體造型不盡如意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產加工中心的巿場競爭力。
五、產量及*
據不*統計,表3列出了1992?2003年我國加工中心的生產銷售、進出口和消費情況(數據來源:根據國家海關的統計)。
表1 1992-2003年,我國加工中心生產銷售、進出口和消費情況一覽表(臺)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產量 | 441 | 590 | 344 | 446 | 344 | 435 |
進口量 | 313 | 832 | 1028 | 1187 | 1597 | 1025 |
出口量 | 115 | 92 | 81 | 199 | 216 | 226 |
消費量 | 639 | 1330 | 1291 | 1434 | 1725 | 1234 |
年份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產量 | 263 | 303 | 522 | 578 | 1378 | 1300 |
進口量 | 902 | 1373 | 2144 | 2290 | 3320 | 5132 |
出口量 | 128 | 138 | 136 | 206 | 198 | 94 |
消費量 | 1037 | 1538 | 2530 | 2662 | 4500 | 6338 |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加工中心的產量和消費量逐年增加。進口量在消費量中占據較大的比例。僅2000年的進口量《2144臺)就超過了"九五"期間國產加工中心產量的總和1867臺)。2001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產加工中心的產量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進口加工中心的數量也急劇增加。2001年的進口量達2290臺,是當年產量578臺的4倍。2003年進口量達到5132臺(其中:從日本進口1821臺,從中國臺灣進口2048臺,從德國進口341臺,從韓國進口517臺,從意大利進口63臺,從瑞士進口46臺,從美國進口124臺),而當年的產量為1300臺(未修訂),進口量遠超過產量。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進口的加工中心合計為4386臺,分別占當年加工中心進口總量的85%、69%以上,其技術檔次基本上都是廉價實川的屮檔機床(即為普及型>,我國能夠制造。而近年來一產加丄中心的*卻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