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50噸每天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閱讀:111 發布時間:2019-11-2750噸每天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企業要發展,技術要進步。小宇環保的水處理設備技術在同行業中一直走在前列,與*企業和新老用戶緊密合作,共同研究開發新設備。為振興環保事業,實事求是制造的環保水處理產品而努力工作。
如何去除廢水中的磷
常規的生物處理法通過剩余污泥排放和處理可以從廢水中去除部分磷,一些特殊工藝或經過調整運行方式具有除磷功能的普通工藝可以取得較好的除磷效果,具體方法有A/O、A2/O、SBR、氧化溝等。但生物處理法的除磷效果是有限的,當磷的排放標準要求很高時,往往需要使用化學除磷或將生物法與化學除磷結合起來使用。
化學法除磷是向水中投加化學藥劑,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鹽,然后再利用沉淀、氣浮或過濾等方法將磷從污水中除去。用于化學除磷的常用藥劑有石灰、鋁鹽和鐵鹽等三大類。
石灰除磷的原理是什么
石灰除磷是投加石灰與磷酸鹽反應生成羥基磷灰石沉淀。
由于石灰進入水中后,首先與水的堿度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然后過量的鈣離子才能與磷酸鹽反應生成羥基磷灰石沉淀,因此所需的石灰量主要取決于待處理廢水的堿度,而不是廢水的磷酸鹽含量。另外,廢水的鎂硬度也是影響石灰法除磷的因素,因為在高pH值條件下,可以生成Mg(0H)2沉淀,而是膠體沉淀物,不但消耗石灰,而且不利于污泥脫水。pH值對石灰除磷的影響很大,隨著pH值的升高,羥基磷灰石的溶解度急劇下降,即磷的去除率迅速增加,pH值大于9.5后,水中所有磷酸鹽都轉為不溶性的沉淀。一般控制pH值在9.5~10之間,除磷效果好。對于不同廢水的石灰投加量,應通過試驗確定。
納濾,是操作壓力和分離效果處于超濾和反滲透之間的一種壓力驅動膜分離技術,分離原理主要近似機械篩分,同時納濾膜本身帶有電荷也起到了截留的作用,納濾的截留分子粒徑范圍在0.5nm~0.01μm之間。納濾相比于超濾和反滲透,相對分子質量低于200的有機物和單價離子被截留的效果較差,而對于相對分子質量介于200~500之間的有機物及二價或多價離子的截留率很高。通過超濾-納濾連續性實驗對*進行分離提純,結果發現,采用超濾平均收率為95%,結晶收率為94.5%左右,產品純度為96%,廢水的CODcr值比原來平均減少了37%,再進行納濾濃縮2.5倍后的平均結晶收率為96%,純度為98.4%,排放廢水中CODcr總量減少了近2.5倍。
反滲透又稱逆滲透,是滲透過程的逆過程,即溶劑透過膜從濃溶液向稀溶液流動,在分離過程中通過增加大于本身滲透壓的壓力,使溶劑逆著自然滲透的方向滲透,反滲透膜孔徑小,截留分子粒徑范圍小于等于0.5nm,逆著自然滲透的方向滲透。
反滲透技術在各種膜分離技術中,近年來已經成為發展快,應用普及的一種。采用高耐污反滲透技術對沼澤進行濃縮,沼液COD濃度為10000mg/L以上,采用反滲透COD去除率可達95%以上,NH3-N的去除率也在90%以上,且滲透液的水質可以達到調漿等的回用標準。
在消化污泥的培養階段,處理剩余污泥厭氧消化污泥的培養相對簡單,不必像處理高濃度工業廢水那樣必須要加入營養物質和一些微量元素。污泥厭氧處理設施運行時通常只要控制溫度、產氣、攪拌、進泥、排泥等幾個環節即可,而在廢水的厭氧消化處理過程中,不僅要控制上述指標,更重要的是控制進水的pH值、CODcr,濃度、重金屬、有毒有機物等成分是否超標,還要及時控制和掌握各種營養成分的比例是否均衡等。
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法在污水處理中的優缺點
1,好氧生物處理法
好氧生物處理就是在充分供氧或者供氣的條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細菌)或兼性好氧微生物,將污水中有機物氧化分解成較穩定的無機物的處理過程。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一部分有機物在細菌生命活動過程中被同化、吸收,轉化成增殖的細菌菌體部分,另一部分有機物則被氧化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水、硝酸根離子等),并釋放能量供細菌等微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
厭氧生物處理法是在斷絕氧氣的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各種復雜有機物轉化成比較簡單的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或有機物(如甲烷)的處理過程,也稱為厭氧消化。與好氧生化法相比,厭氧生化法具有以下優點:
①應用范圍廣:由于供氧限制,好氧法一般只適用于中、低濃度的有機廢水的處理,而厭氧法既適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也適用于中、低濃度有機廢水。有些有機物,如固體有機物、著色劑蒽酮和某些偶氮染料等,用好氧生物處理法難以降解,但用厭氧生物處理可以降解。
②能耗低:好氧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供氧,曝氣費用隨有機物濃度增加而增大,而厭氧法不需要充氧,產生的沼氣還可以作為能源。廢水有機物達到一定濃度后,沼氣能量可以抵償所消耗的能量。
③負荷高:通常,好氧法的有機容積負荷為2~4kg/(m³.d),而厭氧法為2~10kg/(m³.d),高的可達50kg/(m³.d).
什么是廢水的二級強化處理?
二級強化處理(Up Graded Secondary Treatment)是指在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機物的同時,也能脫氮除磷的二級處理工藝。二級強化處理有時和二級生物處理結合在一起,有時是污水三級處理的一種形式。
二級強化處理使用的處理方法主要是各種生物脫氮除磷工藝。
什么是廢水的深度處理?由哪些單元組成?
廢水的深度處理(Advanced Treatment)是進一步去除常規二級處理所不能*去除的污水中雜質的凈化過程,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污水的回收和再利用。
深度處理通常由以下單元技術優化組合而成:混凝沉淀(澄清、氣浮)、過濾、活性炭吸附、脫氨、脫二氧化碳、離子交換、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電滲析、臭氧氧化、消毒等。
剩余污泥數量少,濃縮性、脫水性良好:好氧法每去除1公斤BOD將產生0.4~0.6公斤生物量,而厭氧法去除1公斤COD只產生0.02~0.1公斤生物量,其剩余污泥只有好氧法的5%~20%。
氮、磷的營養需要量較少:好氧法一般要求BOD:N:P為100:5:1,而厭氧法的BOD:N:P為100:2.5:0.5,處理氮、磷缺乏的工業廢水所需投加的營養鹽量較少。
氧處理過程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殺死廢水和污泥中的寄生蟲卵、病毒等。
厭氧活化污泥可以長期貯存,厭氧反應器可以季節性或間歇性運轉。與好氧生化法相比,在停止運行一段時間后,能較迅速啟動。
但是,厭氧生物處理法也存在一些缺點:,厭氧微生物增殖緩慢,因而厭氧設備啟動和處理時間比好氧設備長;第二,出水往往達不到排放標準,需要作進一步處理,故一般厭氧處理后再串聯好氧處理;第三,厭氧處理系統操作控制因素較為復雜。
為什么要對廢水進行脫氮和除磷處理
長期以來,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的處理以去除水中懸浮固體、有機物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為主要目標,并不考慮對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的去除。隨著污水排放總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化肥、石油制品、合成洗滌劑和農藥等大量生產和應用,廢水中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
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對水體、尤其是封閉水體環境的影響為突出的問題是水體富營養化,表現為藻類的過量繁殖及隨之而來的水質惡化和湖泊退化;其次是氨氮的耗氧特性會使水體的溶解氧降低,進而導致魚類的死亡和水體黑臭;此外,當水體的pH值較高時,氨對水生生物有直接的毒性。為解決越來越尖銳的水環境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嚴格的氮、磷排放標準。
超濾法處理乳化液廢水主要是利用油水分子大小的顯著差異,采取錯流過濾方式對油水進行過濾.水分子小于孔隙而透過超濾膜.油分子大于孔隙不能透過超濾膜,從而實現油水分離。對于乳化液廢水的處理.超濾法早期采用有機膜.但由于有機膜成本太高,且不耐高溫、機械強度低、容易水解等,故以陶瓷膜為代表的無機膜迅速占領了市場。處理乳化液廢水時,超濾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對乳化液變化的適應性、操作管理及處理成本等均優于氧化法(矧,因此在乳化液廢水處理領域得到較廣泛的應用。為解決超濾膜存在的膜通量下降過快及膜易污染的問題,趙偉等研究了運行參數對超濾系統的影響。通過控制運行溫度為(60±5)oC,pH為9~11,以及在每個運行周期進行堿洗.每3個運行周期進行酸洗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P.Janknecht等對比了14種不同孔徑的超濾膜和微濾膜對工業切削乳化液廢水的處理效果.后通過試驗確定了適合處理切削乳化液廢水的濾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