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WSZ-1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工藝
閱讀:215 發布時間:2020-9-22WSZ-1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工藝
小宇環保公司主要生產各種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生活污水處理,醫院污水處理設備,氣浮機,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裝置,玻璃鋼設備,壓濾機等。
主要處理各種污水,比如,生活污水,醫療污水,洗塑料污水,洗車廢水,屠宰廢水,養殖污水,食品加工污水等。
處理水量有,10噸、20噸、30噸、40噸一直到1000噸不等。本產品由Yang2020.09.22發布
處理機理
1、厭氧——好氧處理機理
厭氧消化——好氧降解處理工藝:厭氧段的細菌固定化使厭氧苗停留較長時間,大大提高了厭氧段生物濃度,使部分好氧處理難降解的物質得以降解。
厭氧反應控制在反應速度較快的厭氧水解、厭氧酸化兩個階段:
1)在厭氧池內,污水在產酸菌繁殖和代謝作用下,污水中有機物去除近半,同時不溶性有機物轉化為可溶性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
2)在好氧池內,污水通過導流與布水由下而上進入好氧池。好氧池內掛有生物填料,培養菌,它們將污水中的有機氮轉化分解成NH3-N,同時利用有機碳源作電子供體,將NO2、NO3-N轉化成N3,而且利用部分有機碳與NH3-N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得到進一步的氧化分解,同時在碳化作用趨于完成情況下,硝化作用順利進行;
3)在氧化溝內,凈化后再導入氧化溝進一步降解COD、BOD,氧化溝屬于一種直接式接觸氧化池。溝寬而淺,內設導流墻,溝底鋪放一層填料,在氧化溝進水端設有撥氣管。上栽水生植物,溝內污水呈紊流狀態同空氣對流混合進行曝氣,并在填料表面生物膜上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凈化,結合水生植物吸附污水中的氮、磷。
2、水生植物處理機理
水生植物是根據自然濕地模擬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所發生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綜合效應來實現對廢水的凈化。
連續進水培養與馴化階段
進入連續進水培養階段后,活性污泥工藝的正常運行模式已初步呈現,此時應根據正常運行工藝參數調整處理流程,水量和空氣量的平衡依據DO值的變化作適時調整,開啟外回流泵,控制在監測污泥及水質各項指標,包括污泥濃度,污泥指數,沉降性能,BOD,COD,通過顯微鏡觀察污泥活性。至MLSS超過3000mg/L時,當SV30達到30%以上時,活性污泥培養即告成功,此時鏡檢污泥中原生生物應以鞭毛蟲和游動性纖毛蟲為主。
培養達到設計濃度后,開始對硝化菌的馴化階段。硝化菌種的培養和馴化實質既是通過控制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配合目標菌種的生長周期對生物群落的發展進行外部干預,使得硝化菌成為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中的優勢種群。一般來講,硝化菌種的培養周期為其泥齡的3倍左右。
時間:共60天左右。
運行方式:生物池和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統連續運行。
注:按照氣水比值來確定投用風機的組合數量,但是就單臺的風量的調節可以參照風機的壓力和流量調節來實現。
好氧顆粒污泥形成機制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是物理、化學、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關于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沒有統一定論,目前主要有四種假說:
(1) 自凝聚假說。系統中的微生物在各個力(水力、靜電斥力、范德華力等) 作用下發生自凝聚,從而有活性污泥轉化成顆粒污泥。在細胞與細胞、細菌與細菌、蛋白質與蛋白質及其三者之間均廣泛的存在這些力,使得微生物凝聚成規則的三維結構。好氧顆粒污泥結構從內到外包含的細菌多達幾百萬種,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也有助于促進該過程的進行。微生物聚合體不斷聚集變大并不斷壓縮,結構變得緊密,終形成結構致密、外形規則的顆粒狀污泥。
(2) 胞外聚合物 (EPS) 假說。 EPS 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由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分泌于體外的一些高分子聚合物。主要成分與微生物的胞內成分相似,是一些高分子物質,如多糖 (PS)、蛋白質 (PN) 和核酸等聚合物。胞外聚合物假說認為,這些胞外聚合物通過增加污泥表面疏水性和降低污泥表面電負性來促進顆粒化進程。
(3) 選擇壓力假說。在培養顆粒污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控制沉降時間,篩選掉沉降性能較差的污泥,從而實現污泥的顆粒化。選擇壓力又分為物理選擇壓和生物選擇壓,物理選擇壓主要包括攪拌、曝氣、高徑比、沉淀時間、體積交換率等;生物選擇壓主要包括進水組分、有機負荷率等。
(4) 晶核假說。反應器中存在的固體物質,微生物附著在上面,先是形成小顆粒,然后微生物不斷地生長繁殖,變成大顆粒。晶核一般來源于反應器中的惰性基質或沉淀,甚至是污泥本身。